亚洲必赢测试路线

【集团主页】 

本科生教育

 

《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学大纲

2016-05-19 来源:亚洲必赢测试路线李秀梅 解伏菊 点击次数:

《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学大纲

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

课程编码:21A52003 学分:4.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64 其中讲课:64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师范)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推荐教材:宋春青等,《地质学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杨景春,李有利,《地貌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参考书目:王数,东野光亮,《地质学与地貌学教程》,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杨伦等,《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质学和地貌学的发展概况,初步建立正确的地学时空观,掌握地质与地貌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深刻掌握认识地球的构造、常见矿物、岩石、构造运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以及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坡地地貌、河流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荒漠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地貌类型特征与成因,并使学生对地质与地貌学与人类社会的相关关系有所认识,对地质与地貌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有所认识,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奠定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质学和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结合实验环节,要求学生掌握鉴别常见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和沉积物、地质罗盘和地形地质图的使用等基本实践技能。

3、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将今论古”的分析方法,初步备野外识别并分析地质地貌现象的能力。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绪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地质学研究的方法。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地质学概述

第二节 地质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地球的大小、形状,掌握地球的内部结构,了解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地质年代。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地球概况

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地质作用及其能量来源

第三章 矿物与岩石 建议学时:16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矿物的基本特性;重点掌握矿物的颜色、解理、硬度等物理性质以及主要矿物的鉴定特征;理解岩浆、岩浆活动和火成岩的概念;了解岩浆活动的类型,掌握近代火山活动规律;了解火成岩的化学成分,掌握各类火成岩的矿物成分;了解火成岩的结构、构造,掌握常见火成岩的特点;了解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了解沉积岩的化学成分、矿物特征;掌握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沉积岩的种类;掌握主要沉积岩的鉴定特点。了解变质作用的三大因素和变质作用的类型;牢固掌握变质岩中原岩的变化和主要的变质矿物;掌握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牢固掌握主要变质岩的特征;了解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主要矿物的鉴定特征;三大岩类的结构、构造、主要岩石鉴定特征。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 矿物

第三节 火成岩

第四节 沉积岩

第五节 变质岩

第四章 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构造运动的基本特点和证据;掌握岩层的产状要素;了解岩石的变形;掌握节理的分类;掌握褶皱的几何要素,熟练掌握褶皱的形态分类,了解褶皱在野外的辨认方法;了解节理的特点和分类;熟练掌握断层的特点、分类及其组合类型,掌握野外辨认断层存在的证据;了解地震的成因类型,掌握震级、烈度的概念,熟练掌握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了解地槽、地台的概念,知道槽台学说的不同学派;了解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板块运动与海洋演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褶皱在野外的辨认方法、构造运动的基本特点和证据。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构造运动的特征与表现

第三节 褶皱构造

第四节 断裂构造

第五节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第六节 大地构造学说简介

第五章 地壳演化简史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地壳历史研究方法;掌握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了解各地质时代所发生的构造运动,动植物演化状况;掌握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掌握第四纪环境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地壳演化简史

第六章 坡地地貌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学习地貌学的必要性;掌握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其学科分类;掌握崩塌概念、崩塌的分类、形成条件或影响因素;掌握崩塌堆积地貌和结构。滑坡、滑坡的分类、形成条件或影响因素,掌握滑坡的形态特征、滑坡的发展;了解土屑蠕动概念、发生成因;掌握坡面流水侵蚀的主要作用、坡积裙的特征;掌握坡地发育的两种基本模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滑坡的形态特征、滑坡的发展。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坡地地貌

第七章 河流地貌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河流流水的地质作用类型及作用;掌握河床纵剖面的形成发展及影响因素,掌握河谷中的地貌类型:河床、河漫滩、河流阶地;掌握河流阶地概念及分类;掌握河流阶地的成因、类型;掌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了解泥石流类型,掌握泥石流形成的地貌;掌握洪积扇概念及其形态特征、结构以及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影响洪积扇的形态变化;掌握冲积平原概念及冲积平原的分类、特征和结构;掌握河口区地貌特征;了解其动力作用;掌握三角湾概念及三角洲的发育过程、结构及类型;了解水系的类型、发展;掌握分水岭迁移、河流袭夺;了解河流袭夺形成的地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河床、河漫滩、河流阶地、河口区地貌特征。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河流流水作用

第二节 河谷地貌

第三节 泥石流

第四节 洪(冲)积扇

第五节 河口区地貌

第六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八章 岩溶地貌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岩溶的化学作用过程,了解其影响因素;掌握地表地下岩溶名称、形态特征、成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地表地下岩溶名称、形态特征、成因。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岩溶作用

第二节 地表岩溶形态

第三节 地下岩溶形态

第九章 冰川地貌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雪线概念;了解冰川的形成、运动;掌握冰川的类型、作用;掌握冰川地貌的类型和特点;了解冰川地貌的组合。

[教学重点与难点] 冰川地貌的类型和特点。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冰川和冰川作用

第二节 冰川地貌

第三节 冰川地貌的组合与发育

第十章 冻土地貌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冻土的分布;掌握冻土的厚度、结构、热状态;了解其成因;掌握冻土地貌形态;了解冻土地貌发育的时间差异、空间差异及地貌组合。

[教学重点与难点] 冻土的厚度、结构、热状态。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冻土

第二节 冻土地貌

第三节 冻土地貌的发育

第十一章 荒漠地貌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荒漠区的自然特征、主要的地貌营力作用,风力作用的类型和作用;掌握风蚀地貌的类型和特点;掌握风积地貌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干旱区荒漠的类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风积地貌的类型和特点。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荒漠区的自然特征

第二节 风力作用

第三节 风成地貌

第四节 干旱区荒漠的类型

第十二章 黄土地貌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黄土的分布;掌握黄土的性质及黄土的地貌类型;了解黄土地貌的发育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黄土的性质及黄土的地貌类型。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和性质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第三节 黄土地貌发育

第十三章 海岸地貌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海岸地貌的形态、动力作用的类型及作用;掌握海岸侵蚀地貌的地貌形态;掌握海岸堆积地貌的地貌形态;了解海岸的类型及演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岸地貌的形态、动力作用的类型及作用。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海岸动力作用

第二节 海岸地貌

第三节 海岸类型与演化

撰稿人:李秀梅 审核人:解伏菊

 上一条:《大学英语2》教学大纲
 下一条:《大学体育——篮球》教学大纲



学院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邮政编码:250022       学院邮箱:zh@ujn.edu.cn      联系电话:0531-82769233

版权所有©亚洲必赢测试路线-欢迎您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