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必赢测试路线

【集团主页】 

专业认证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范教育专业认证 >> 政策文件 >> 正文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2018-05-10 来源:亚洲必赢测试路线 点击次数:

为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 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 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分级分 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 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党和 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二、认证理念

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 学生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 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产出导向,强调以师 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 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强调对师范 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 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认证原则

1. 建立统一认证体系。发布国家认证标准,做好认证整 体规划,实行机构资质认定,规范认证程序要求,开展认证 结论审议,构建科学有效的统一认证体系,确保认证过程的 规范性及认证结论的一致性。

2. 注重省部协同推进。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 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专业化教育评估机构作用,形成整体设 计、有效衔接、分工明确、分批实施的协同机制,确保师范 类专业认证工作有序开展。

3. 强化高校主体责任。明确高校在专业质量建设方面的 主体责任,引导开展师范类专业自我评估,推动建立专业质 量持续改进机制,提升专业质量保障能力。

4. 运用多种认证方法。采取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 合、在线监测与进校考查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 合、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等多种认证方法,多维度、 多视角监测评价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

四、认证体系

师范类专业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第一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监测。依托教师 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师范类专业办学监测 机制,对各地各校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状况实施动态监测, 为学校出具年度监测诊断报告,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监 管依据,为社会提供质量信息服务。

第二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以教 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引领,推动教师教育内涵 式发展,强化教师教学责任和课程目标达成,建立持续改进 机制,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标准要求。

第三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认证。建立 健全基于产出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有效的质量持续改进

机制,以赶超教师教育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以评促强,追 求卓越,打造一流质量标杆,提升教师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 竞争力。

五、认证标准

结合我国教师教育实际,分类制定中学教育、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专业认证标准,作为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基本依据。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详见附件,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另行发布。

六、认证对象及条件

1. 第一级

经教育部正式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本科专业和 经教育部审批的普通高等学校国控教育类专科专业。

2. 第二、三级

第二、三级认证实行自愿申请。有三届以上毕业生的普 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申请参加第二级认证;有六届以上毕 业生并通过第二级认证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申请参 加第三级认证。个别办学历史长、社会认可度高的师范类专 业可直接申请参加第三级认证。

七、认证组织实施

1. 教育部发布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与标准,统筹协 调、指导监督认证工作,负责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相关认证工 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结 合地方实际情况制订本地区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方案,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备案后实施。

2.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心) 具体组织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包括组织实施第一级监 测、第三级认证和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第二级认证,建设教 师教育质量监测系统,建立国家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库,提供业务指导等;教育评估机构接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具体组织实施该省份的第二级认证工作。

3. 教育部成立认证专家委员会,负责认证工作的规划与 咨询,对拟承担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各地教育评估机构进行资质认定,负责认证结论的审定,受理认证结论异议的申诉,负 责对认证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等。认证专家委员会秘书处设在 评估中心。

各省份依据实际建立相应的专家组织和认证结论审议 机制。

八、认证程序

第一级采取网络平台数据采集方式,对师范类专业办学 基本信息进行常态化监测。第二、三级采取专家进校现场考 查方式,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周期性认证,认证 程序包括申请与受理、专业自评、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结 论审议、结论审定、整改提高等 7 个阶段。

1. 第一级

高校按要求填报师范类专业有关数据信息。评估中心依 托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系统,对专业办学的核心数据进行监 测、挖掘和分析,并与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数据进行比对,建立各级监测指标 常模,形成各类监测报告。

2. 第二级

申请与受理。地方所属院校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 教育评估机构提交认证申请。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向评估中心 提交认证申请。教育评估机构依据受理条件进行审核,审核 通过的专业,进入自评阶段。

专业自评。高校依据认证标准开展专业自评工作,按要 求填报有关数据信息,撰写并提交自评报告。

材料审核。教育评估机构组织专家对专业自评报告和数 据分析报告等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专业,进入现 场考查阶段。

现场考查。教育评估机构组建现场考查专家组。专家组 在审阅专业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基础上,通过深度访 谈、听课看课、考查走访、查阅文卷、集体评议等方式,特 别注重了解毕业生教书育人情况,对专业达成认证标准情况 做出评判,向高校反馈考查意见。

结论审议。教育评估机构对现场考查专家组认证结论建 议进行审议。

结论审定。教育评估机构将审议结果报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后,提交教育部认证专家委员会审定。认证结论分为“通过, 有效期 6 年”“有条件通过,有效期 6 年”“不通过”三种。认证结论适时公布。

整改提高。高校依据认证报告进行整改,按要求提交整改报告。教育评估机构组织专家对整改报告进行审查,逾期 不提交或整改报告审查不合格,终止认证有效期。

3. 第三级

申请与受理。符合条件的专业所在高校经教育主管部门 同意后,可向评估中心提交认证申请。评估中心依据受理条 件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专业,进入自评阶段。

专业自评。高校依据认证标准开展专业自评工作,按要 求填报有关数据信息,撰写并提交自评报告。

材料审核。评估中心组织专家对专业自评报告和数据分 析报告等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专业,进入现场考 查阶段。

现场考查。评估中心组建现场考查专家组。专家组在审 阅专业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听 课看课、考查走访、查阅文卷、集体评议等方式,特别注重 了解毕业生教书育人情况,对专业达成认证标准情况做出评 判,向高校反馈考查意见。

结论审议。评估中心对现场考查专家组认证结论建议进 行审议。

结论审定。评估中心将审议结果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同意后,提交教育部认证专家委员会审定。认证结论分为“通过, 有效期 6 年”“有条件通过,有效期 6 年”“不通过”三种。认证结论适时公布。

整改提高。高校依据认证报告进行整改,按要求提交整 改报告。评估中心组织专家对整改报告进行审查,逾期不提交或整改报告审查不合格,终止认证有效期。

九、认证结果使用

认证结果为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用人单位 招聘、高考志愿填报等提供服务和决策参考。

通过第二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可由高校自行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工作。所在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要求,建立以实习计划、实习教案、 听课评课记录、实习总结与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档案袋,通过严格程序组织认定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视同面试合格。

通过第三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可由高校自行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和面试工作。所在高校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开设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幼儿园分领域教育基础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等,师范毕业生按照学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学规定课程并成绩合格、达到毕业要求, 视同笔试合格。所在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要求,建立以实习计划、实习教案、听课评课记录、 实习总结与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档案袋,通过严格程序组织认定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视同面试合格。

十、认证工作保障

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不收取申请认证学校任何费 用。教育部为师范类专业第一级监测和第三级认证工作的开 展提供经费保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为本地区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工作的开展提供经费保障。

十一、争议处理

高校如对认证结论有异议,可在收到认证结论后 30 个工作日内向认证专家委员会提出申诉,申诉应以书面形式提出,详细陈述理由,并提供相关支持材料。逾期未提出异议, 视为同意认证结论。

认证专家委员会受理申诉后,应及时开展调查,并在收 到申诉的 60 个工作日内提出处理意见。

十二、认证纪律与监督

认证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施“阳光认证”, 认证工作接受教师、学生和社会的监督。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评估中心设立监督平台,接受对师 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问题反映和举报。

附件:1.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2.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3.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附件 1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第一级)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中学教 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师 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本科师范 类专业。

维度

监测指标

参考标准

课程与教学

1

教师教育课程学分[1]

必修课≥10 学分总学分≥14 学分

2

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10%

3

学科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50%

合作与实践

4

教育实践时间 [2]

≥18 周

5

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基地数比例[3][4]

≤20:1

师资队伍

6

生师比[5]

≤18:1

7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

8

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8]

≥学校平均水平

维度

监测指标

参考标准


9

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9]

≥60%

10

中学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10]

≥20%

支持条件

11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

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1][12][13]

≥13%

12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学校平均水平

13

生均教育实践经费[14]

≥学校平均水平

14

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15]

≥30 册

每 6 个实习生配备中学学科教材≥1 套

15

微格教学、语言技能、书写技能、学科实验教学实训室

等教学设施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第二级)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中学教育 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 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本科师范类 专业。

一、培养目标

1.1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 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 [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 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 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

专业应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 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 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 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n 践行师德

2.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 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n 学会教学

2.3 [学科素养] 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所教学 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对 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4 [教学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 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 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 研究能力。

n 学会育人

2.5 [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


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 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6 [综合育人]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 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n 学会发展

2.7 [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 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 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 教育教学问题。

2.8 [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三、课程与教学

3.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3.2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 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 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5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3.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 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 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 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3.4 [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能够恰当 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 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 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养成师范 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3.5 [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 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四、合作与实践

4.1 [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 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4.2 [基地建设] 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每 20 个实习生不少于 1 个教育实践基地[4]

4.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 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


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2]。学 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4.4 [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充足,相对稳定, 责权明确,有效履职。

4.5 [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依据相关 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五、师资队伍

5.1 [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8:1[5],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不低于 60%[9],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8],且为师范生上课。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原则上不少于 2 [7]。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 不低于 20%[10]

5.2 [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勤于思考,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5.3 [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18],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5.4 [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 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 配、职称评聘挂钩。探索高校和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 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六、支持条件

6.1 [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 低于 13%[11][12][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14]。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6.2 [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建有中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三字一话”、 微格教学、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需要。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 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 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范生使用。

6.3 [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

不少于 30 册[15]。建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

案例库,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 6 名实习生不少于1 套。

七、质量保障

7.1 [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 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7.2 [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 成。

7.3 [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 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7.4 [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 和提高。

八、学生发展

8.1 [生源质量]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8.2 [学生需求] 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 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 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8.3 [成长指导] 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


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 成长需求。

8.4 [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8.5 [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75%[16],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17]

8.6 [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第三级)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是国家对中学教 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卓越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 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 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本科师范 类专业。

一、培养目标

1.1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 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 [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 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 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

专业应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 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 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


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n 践行师德

2.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 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n 学会教学

2.3 [知识整合] 扎实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 重点理解和掌握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了解跨学科知识;对学 习科学相关知识能理解并初步运用,能整合形成学科教学知 识。初步习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

2.4 [教学能力] 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 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价。

2.5 [技术融合] 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设计和转变学生 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

n 学会育人


2.6 [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掌握 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 评价、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够在 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 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7 [综合育人] 具有全程育人、立体育人意识,理解学科育人价值,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 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 合,自觉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进行育人活动,积极参与组织主 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 学会发展

2.8 [自主学习]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阶段路径,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订自 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具有自我管理 能力。

2.9 [国际视野] 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 流。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

2.10 [反思研究] 理解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 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指导学 生科研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2.11 [交流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


三、课程与教学

3.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跟踪对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能 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3.2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 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 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5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3.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形成促进师范生主体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

3.4 [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注重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改革。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形式多样,富有成效,师范生“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扎实。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教师教育特色, 有利于养成从教信念、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3.5 [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 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四、合作与实践

4.1 [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协同 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 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形成教 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4.2 [基地建设] 建有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具有良好的校风,较强的师资力量、学科优势、管理优势、 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每 20 个实习生不少于 1 个教育实践基地,其中,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不少于三分之一

[4]。

4.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递进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2]。 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和上课类型。

4.4 [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 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足,水平高,稳 定性强,责权明确,协同育人,有效履职。

4.5 [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规范,能够对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严格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具有教育实 践标准,采取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对实践 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价。

五、师资队伍

5.1 [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6:1[5],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不低于 80%[9],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高于学校平均水平[8], 且为师范生上课、担任师范生导师。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原则上不少于 3 人,具有半年以上境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基础教育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10],原则上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能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

5.2 [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突出的课堂教学、课 程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治学严 谨,跟踪学科前沿,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具有职前养 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 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 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5.3 [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每五年至少有 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18],能够指导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并


有丰富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5.4 [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机制完善;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 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 配、职称评聘挂钩。高校和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 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健全、成效显著。

六、支持条件

6.1 [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 低于 15%[11][12][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14]。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6.2 [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建有中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满足“三字 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远程见习等实践教学需要。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支撑专业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习方式转 变。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顺畅,师范 生使用便捷、充分。

6.3 [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 使用率高。教育类纸质图书充分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15]。建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有国内外多 种版本中学教材,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 6 名实习生不少于 1 套。


七、质量保障

7.1 [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 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 要求达成。

7.2 [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并有效执行,运用信息技术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与常 态化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7.3 [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 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7.4 [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 进和提高,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八、学生发展

8.1 [生源质量] 建立符合教师教育特点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乐教、适教的优秀生源。

8.2 [学生需求] 充分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 度,鼓励跨院、跨校选修课程,为师范生的自主选择和发展 提供足够的空间。

8.3 [成长指导] 建立完善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 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


师范生成长需求,并取得实效。

8.4 [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对师范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鼓励师范生自我监测和 自我评价,及时形成指导意见和改进策略,保证师范生在毕 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8.5 [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 75%,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 85%[16],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17] 。

8.6 [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8.7 [持续支持] 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了解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为毕业生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附件2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第一级)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本、专科小 学教育专业。

维度

监测指标

参考标准




必修课≥24 学分(三年制专




科≥20 学分、五年制专科≥26


1

教师教育课程学分[1]

学分)

总学分≥32 学分(三年制专

课程与



科≥28 学分、五年制专科≥35

教学



学分)


2

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

分占总学分比例

≥10%


3

学科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35%

合作与实践

4

教育实践时间[2]

≥18 周

5

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基地数比例[3[4

≤20:1


维度

监测指标

参考标准

师资队伍

6

生师比[5

≤18:1

7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6][7

≥40%

8

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8]

≥学校平均水平

9

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9]

≥60%(专科≥30%)

10

小学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课

程教师比例[10]

≥20%

支持条件

11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

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1][12][13]

≥13%

12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学校平均水平

13

生均教育实践经费[14]

≥学校平均水平

14

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15]

≥30 册

每 6 个实习生配备小学教材

≥1 套

15

微格教学、语言技能、书写技能、实验教学、艺术教育实训室等教学设施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第二级)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 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 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本、专科小 学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

1.1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 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 [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 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 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

专业应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 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 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n 践行师德

2.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 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 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 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 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n 学会教学

2.3 [学科素养] 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主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其他学科基本知识,对学习科学相 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 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实践、小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

2.4 [教学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

标准,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 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 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 学研究能力。


n 学会育人

2.5 [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 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 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6 [综合育人] 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n 学会发展

2.7 [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 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 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2.8 [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三、课程与教学

3.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3.2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 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


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35%,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3.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体现小学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 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 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小学教育 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 程内容。

3.4 [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能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课外指导 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 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3.5 [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

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 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四、合作与实践

4.1 [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4.2 [基地建设] 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 每 20 个实习生不少于 1 个教育实践基地[4]

4.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 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 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

[2] 。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

数。

4.4 [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充足,相对稳 定,责权明确,有效履职。

4.5 [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依据相 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五、师资队伍

5.1 [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8:1[5],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 60%、专科一般不低于 30%[9],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8],且为师范生上课。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学科专业课程教师能够满足专 业教学需要。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 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10]

5.2 [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 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勤于思考, 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5.3 [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小学教师专业

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 年小学教育服务经历[18]。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 指导、分析、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 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5.4 [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 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 职称评聘挂钩。探索高校和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 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六、支持条件

6.1 [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 低于 13%[11][12][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14]。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6.2 [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建有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三字一话”、 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艺术教育等实践教学需要。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范生使用。

6.3 [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生均教育类纸质图 书不少于 30 册[15]。建有小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现行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 6 名实习生不少于 1 套。

七、质量保障

7.1 [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 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7.2 [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 达成。

7.3 [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 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7.4 [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 进和提高。


八、学生发展

8.1 [生源质量]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8.2 [学生需求] 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 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8.3 [成长指导] 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 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 范生成长需求。

8.4 [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8.5 [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 低于 75%[16],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17]

8.6 [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评价较高。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第三级)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 专业教学质量的卓越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 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 培养计划的意见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本、专科小 学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

1.1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 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 [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 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 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

专业应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 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 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指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n 践行师德

2.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 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 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 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 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n 学会教学

2.3 [知识整合] 具有较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掌握主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重点理解和掌握学科 核心素养内涵;掌握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 能,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小学其他学 科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对 学习科学相关知识能理解并初步应用,能整合形成学科教 学知识。初步习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

2.4 [教学能力] 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 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价。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与综合性学习设计与实施能力。


2.5 [技术融合] 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设计和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

n 学会育人

2.6 [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掌 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 素质评价、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 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 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7 [综合育人] 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掌握育人基本知识与技能,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促进小学生全面和个性发 展。理解学科育人价值,在教育实践中,能够结合学科教 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 方法。积极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

n 学会发展

2.8 [自主学习]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阶段路径,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订 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具有自我 管理能力。

2.9 [国际视野] 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 流。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

2.10 [反思研究] 理解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 同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 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 学研究能力。

2.11 [交流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 习。

三、课程与教学

3.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跟踪对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 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3.2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 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 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35%,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3.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体现小学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 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 完善课程内容,形成促进师范生主体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


3.4 [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能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注重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 改革。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形式多样,富有成效, 师范生“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扎实。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教师教育特色,有利于养成从教信念、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3.5 [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 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四、合作与实践

4.1 [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 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 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4.2 [基地建设] 建有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具有良好的校风,较强的师资力量、学科优势、管理优 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每 20 个实习生不少于1 个教育实践基地[4],其中,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不少于三分之一。

4.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递进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


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2]。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 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和上课类型。

4.4 [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足,水平高, 稳定性强,责权明确,协同育人,有效履职。

4.5 [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规范,能够对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严格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具有教育 实践标准,采取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对 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价。

五、师资队伍

5.1 [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6:1[5],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 80%、专科一般不低于 40%[9],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高于学校平均水平[8],且为师范生上课、担任师范生导师。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学科专业课程教师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本科具有半年以上、专科具有三个月以上境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基础教育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10],原则上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能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

5.2 [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突出的课堂教学、课程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 治学严谨,跟踪学科前沿,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5.3 [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每五年至 少有一年小学教育服务经历[18],能够指导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并有丰富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5.4 [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机制完善;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 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 职称评聘挂钩。高校和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 换”等共同发展机制健全、成效显著。

六、支持条件

6.1 [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 低于 15%[11][12][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14]。教学设 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6.2 [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建有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满足“三 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艺术教育、远程见习等实 践教学需要。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支撑专业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习方式转变。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 享机制顺畅,师范生使用便捷、充分。

6.3 [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 使用率高。教育类纸质图书充分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15]。建有小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库,有国内外多种版本小学教材,其中现行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 6 名实习生不少于 1 套。

七、质量保障

7.1 [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 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 毕业要求达成。

7.2 [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并有效执行,运用信息技术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全程监控 与常态化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7.3 [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 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7.4 [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 改进和提高,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八、学生发展

8.1 [生源质量] 建立符合教师教育特点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乐教、适教的优秀生源。

8.2 [学生需求] 充分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 制度,鼓励跨院、跨校选修课程,为师范生的自主选择和 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8.3 [成长指导] 建立完善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 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 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并取得实效。

8.4 [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对师范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鼓励师范生自我监测 和自我评价,及时形成指导意见和改进策略,保证师范生 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8.5 [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 75%,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 85%[16],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17]。

8.6 [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8.7 [持续支持] 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了解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为毕业生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附件3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第一级)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学前教 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 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

学前教育专业。

维度

监测指标

参考标准

课程与教学

1

教师教育课程学分[1]

必修课≥44 学分(三年制专科

≥40 学分、五年制专科≥50 学分) 总学分≥64 学分(三年制专科

≥60 学分,五年制专科≥72 学分)

2

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

≥10%

3

支撑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学分占

总学分比例[20]

≥20%

合作与实践

4

教育实践时间[2]

≥18 周

5

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

基地数比例[3][4]

≤20:1

维度

监测指标

参考标准

师资队伍

6

生师比[5]

≤18:1

7

专任教师占本专业教

师比例[6]

≥60%

8

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

专任教师比例[8]

≥学校平均水平

9

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9]

≥60%(专科≥30%)

10

幼儿园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

[10]

≥20%

支持条件

11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

[11][12][13]

≥13%

12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

≥学校平均水平

13

生均教育实践经费[14]

≥学校平均水平

14

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

[15]

≥30 册

每 6 个实习生配备教师教学参考书≥1 套

15

保育实践、实验教学、教学技能训练、艺术技能训练(舞蹈、美术、

钢琴等)等教学设施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第二级)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 学前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

1.1[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 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 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 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

专业应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 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n 践行师德

2.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 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 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 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 人。

n 学会教学

2.3 [保教知识] 具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了解相关学科基本知识,掌握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整 合。

2.4 [保教能力] 能够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运用幼儿保育与教育知识,科学规划 一日生活、科学创设环境、合理组织活动。具有观察幼儿、 与幼儿谈话并能记录与分析的能力;具有幼儿园活动评价能力。

n 学会育人

2.5 [班级管理] 掌握幼儿园班级的特点,建立班级秩序与规则,合理规划利用时间与空间,创设良好班级环境,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 营造良好班级氛围。为人师表,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

2.6 [综合育人] 了解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培育幼儿良好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理解环境 育人价值,了解园所文化和一日生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充分利用多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综合利用幼儿 园、家庭和社区各种资源全面育人。

n 学会发展

2.7 [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 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 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2.8 [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三、课程与教学

3.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相关标准,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3.2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 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 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支撑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2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3.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 学科前沿知识,引入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幼儿发展与教育研 究最新成果、幼儿园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 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3.4 [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能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课外指导 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 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3.5 [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

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 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四、合作与实践

4.1 [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4.2 [实践基地] 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 每 20 个实习生不少于 1 个教育实践基地[4]

4.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 师德体验、保教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 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

[2] 。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

数。

4.4 [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充足,相对 稳定,责权明确,能够有效履职。

4.5 [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依据相 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五、师资队伍

5.1 [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8:1[5]。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 60%、专科一般不低于 30%[9],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8],且为师范生上课。幼儿园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 教师比例不低于 20%[10]

5.2 [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勤于思考, 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5.3 [实践经历] 专业教师熟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幼儿 园教育服务经历[18],具有指导、分析、解决幼儿园教育教 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

5.4 [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 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教师教育实践 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 钩。探索高校和幼儿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 共同发展机制。

六、支持条件

6.1 [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 低于 13%[11][12][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14]。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6.2 [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建有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保育实践、 实验教学、教学技能训练、艺术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需要。


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建有 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范生 使用。

6.3 [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生均教育类纸质图 书不少于 30 册[15]。建有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和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教学实习用幼儿园课程方案每 6 名实习生不少于 1 套。

七、质量保障

7.1 [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 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7.2 [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 成。

7.3 [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学前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 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7.4 [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 和提高。

八、学生发展

8.1 [生源质量]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


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8.2 [学生需求] 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 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 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8.3 [成长指导] 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 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 成长需求。

8.4 [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8.5 [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75%[16],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17]

8.6 [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第三级)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是国家对学前教 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卓越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 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及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 学前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

1.1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 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 [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 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 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

专业应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 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n 践行师德

2.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 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 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 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 者和引路人。

n 学会教学

2.3 [保教知识] 掌握通识知识和儿童发展知识,掌握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重点理解和掌握 专业领域核心素养内涵;了解领域渗透与知识整合,对学 习科学相关知识能理解并初步运用,能综合领会并形成专 业领域教学知识。初步习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 和策略。

2.4 [保教能力] 理解教师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能够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幼儿身心发展 规律和学习特点,整合各领域的内容,科学规划一日生活, 创设教育环境,综合实施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 过程,实施融合教育。有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学习评价。


n 学会育人

2.5 [班级管理] 掌握班级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幼儿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 级常规工作的方法与要点,研究班级工作的规律。建立良 好的班级秩序与规则,合理规划利用时间与空间,创设安 全舒适的班级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良好的 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营造尊重、平等、积极向上的班级 氛围。

2.6 [综合育人]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掌握幼儿社会性- 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培育幼儿良好意志品质和行 为习惯,使其获得积极体验。理解环境育人价值,理解园 所文化和一日生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将社会性-情感教育 内容灵活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 综合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各种资源全面育人。

n 学会发展

2.7 [自主学习]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阶段路径,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定 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具有自我 管理能力。

2.8 [国际视野] 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国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 流。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

2.9 [反思研究] 理解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关注和分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掌握研究幼儿


行为和教育教学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 研究能力。

2.10 [交流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 习。

三、课程与教学

3.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相关标准要求,跟踪对接学前教育改革前沿,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3.2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 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支撑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20%[2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3.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 学科前沿知识,引入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幼儿发展与教育研 究最新成果、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 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形成促进师范生发 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

3.4 [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

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能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注重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 改革。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形式多样,富有成效, 师范生“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扎实。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教师教育特色,有利于养成从教信念、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3.5 [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 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四、合作与实践

4.1 [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 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 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4.2 [基地建设] 建有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具有良好的校风,较强的师资力量、学科优势、管理优 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每 20 个实习生不少于1 个教育实践基地,其中,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不少于三分之一[4]。

4.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递进贯通,涵盖师德体验、保教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2]。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4.4 [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足,水平高, 稳定性强,责权明确,协同育人,有效履职。

4.5 [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规范,能够对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严格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具有教育 实践标准,采取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对 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价。

五、师资队伍

5.1 [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6:1[5]。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 80%、专科一般不低于 40% [9],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高于学校平均水平[8],且为师范生上课、担任师范生导师。幼儿园一线兼职教师队伍稳定,占教师教 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10],原则上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能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

5.2 [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突出的课堂教 学、课程开发、信息技术应用等教育教学能力;治学严谨, 跟踪学科前沿,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有较丰富的学前教育研究成果。具有职前职后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 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 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5.3[实践经历] 专业教师熟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每五年至少有一年幼儿园教育服务经历[18],能够指导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并有丰富的教学研究成果。

5.4 [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机制完善;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 研活动。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 职称评聘挂钩。高校和幼儿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健全、成效显著。

六、支持条件

6.1 [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 低于 15%[11][12][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14]。教学设 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6.2[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建有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保育实践、营养卫生实践、 实验教学、教玩具设计与制作训练、教学技能训练、艺术 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需要。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支撑专业 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习方式转变。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 护、更新和共享机制顺畅,师范生使用便捷、充分。

6.3 [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 使用率高。教育类纸质图书充分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15]。建有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和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库,有国内外多种版本幼儿园教师教学资源,其中《幼儿园教育 指导纲要(试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教学实习用幼儿园课程方案每 6 名实习生不少于 1 套。

七、质量保障

7.1[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 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 毕业要求达成。

7.2[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并有效执行,运用信息技术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与 常态化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7.3 [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学前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 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7.4 [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 改进和提高,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八、学生发展

8.1 [生源质量] 建立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乐教、适教的优秀生源。

8.2 [学生需求] 充分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 制度,鼓励跨院、跨校选修课程,为师范生的自主选择和 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8.3 [成长指导] 建立完善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 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 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并取得实效。

8.4 [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对师范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鼓励师范生自我监测 和自我评价,及时形成指导意见和改进策略,保证师范生 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8.5 [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 75%,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 85%[16],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17]。

8.6 [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8.7 [持续支持] 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了解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为毕业生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注释

[1] 教师教育课程学分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1 学分相当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程学习 18 课时,并经考核合格。

[2] 教育实践时间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 见要求制定。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环节, 教育实践一学期指 18 个教学周。

[3] 实习生

实习生指参加教育实习的本专科生。

[4] 教育实践基地

教育实践基地指学校与校外有关单位签署协议,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服务的相对稳定的校外教育见习、实习场所。

[5] 生师比

根据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相关内容制定。生师比=折合学生数/专业教师总数。其中,折合学生数=师范专业普通本、专科生数

+教育硕士生数*1.5+教育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 +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专业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外聘教师数*0.5。外聘教师指聘请的国内外其他高校、基础教育及科研机构、企业、行业的教师和退休教师(含本校退休教师),聘期为一学期以上。外聘教师按 0.5 系数折算后计入教师总数,且人数不超过专任教师数的 25%。对于民办高校,自有教师及外聘教师中聘期二年(含)以上并满足学校规定教学工作量的教师按1:1 计入专业教师,聘期一年至两年的外聘教师按 0.5 系数折算后计入本专业教师总数,聘期不足一年的不计入专业教师总数。

[6] 专任教师

根据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相关内容制定,指学校本专业在职教职工中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

[7]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根据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相关内容制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本专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在职教师/本专业专任教师总数。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本专业教师教育课程在职教师/本专业专任教师总数。

[8] 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根据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相关内容制定。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本专业专任教师总数。

[9] 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根据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相关内容制定。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本专业具有硕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数/本专业专任教师总数。

[10] 兼职教师

指来自教学一线的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

[11]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制定。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指中学/小学/学前教育专业开展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持(302 类),不包括教学专项拨款支出,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料费(含体育维持费等)、劳务费和其他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员费、教学改革科研业务费、委托业务费等), 取会计决算数。

[12] 生均拨款总额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制定。生均拨款总额指中央和地方财政通过一般预算安排用于支持高校发展的经

费,按在校生人数折算的平均水平,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不含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经费。其中,专业本科生生均拨款总额指按专业本科生在校生人数折算的拨款总额。专业专科生生均拨款总额指按专业专科生在校生人数折算的拨款总额。

[13] 学费收入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制定。学费收入指普通本科专业学费收入,即按照核准收费标准实际收取的本科专业学费总额。只统计学费,不含住宿费、教材费等其他收费。专科专业学费收入即按照核准收费标准实际收取的专科专业学费总额。

[14] 教育实践经费

教育实践经费指用于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教育实践活动的经费总额,不含实验室列入固定资产的设备购置经费。

[15] 教育类纸质图书

教育类纸质图书包括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教育科研、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纸质图书。

[16] 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

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师范类毕业生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人数/师范类毕业生数。

[17] 从事教育工作

指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中从事与教育有关的教育教学、研究、管理工作,包括继续攻读研究生等学历深造。

[18] 教育服务经历

指在中学/小学/幼儿园从事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

[19] 校外实践导师

指校外中小学、幼儿园中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教师。实习生数与校外实践导师比例=实习生数/校外实践导师数。

[20] 幼儿园教育领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

 上一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下一条:201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



学院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邮政编码:250022       学院邮箱:zh@ujn.edu.cn      联系电话:0531-82769233

版权所有©亚洲必赢测试路线-欢迎您     鲁ICP备09051414号